编辑/袁昌佑
4月27日首届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年会暨首届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年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经济学、数学教授埃里克·马斯金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马斯金表示PP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在中国的实践非常成功。在地方政府间竞争的背景下通过政府与私营部门间的合作优势互补既可以通过支出限制挤出高成本的面子工程项目同时也可留下低成本和成本不确定的项目。
“PPP公私合作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天才的安排能够非常成功地满足多个政策目标尤其是像中国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构成的政府体系的多个政策目标。”马斯金最后总结道。
以下是演讲全文精编:
非常高兴能跟各位介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会讲到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讲到PPP我们一般把它定义为是政府或者公有部门机构和私营部门建立的安排然后由公共部门来选择做什么项目一般都是规模较大的项目再去建设开发和运营这个项目。
一般来讲私营机构利润来自于一部分政府付款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使用者付费这样一项安排在很多国家都取得了成功包括中国涉及到的行业包括有交通、医疗、卫生、水务甚至制药行业。
这些项目为什么要有公立部门参与?因为比较大的项目风险比较高所以私营部门不愿意独自承担。有些项目也涉及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从基本经济学理论来讲公共产品的供给并不可以有效的通过市场来解决所以政府有发挥作用的空间。那么为什么要引入私营部门的参与者呢?因为参与项目的私营部门都有在该行业项目上的专长可以弥补政府在开发或运营项目过程中缺乏的相应专业知识。
我们不能认为PPP是简单的政府采购项目因为政府采购项目中没有规定私营企业要参与开发和运营两阶段。在PPP中建设和运营是打包给一家公司的。这种打包有利有弊先说说弊端——最好的建设商或开发商不见得是最好的运营商。但是这也有一个众人皆知的好处那就是在建设阶段它会前瞻性地去考虑运营阶段的成本问题。还有更有趣的优势我稍晚会点到。
在讨论PPP时假设政府机构是纯粹慈善性的使命是采取行动将社会福利最大化有的时候是这样但有的时候却不会。中国政府不是完全单一的实体首先有中央政府然后有地方政府。实际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有时候是有冲突的比如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提拔地方政府必须在经济上有建树如果不能在经济发展上战胜其他对手就很难得到提拔。所以有时候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会做一些面子性质比较强的项目就不会节约成本。
我们假想一下一个项目它的成本较高或许在社会上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但是它对地方政府官员来说可能是一个面子工程比较抓眼球他们就会做这个项目所以这就是风险。
中央政府如何遏制这种高成本的面子工程?
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承包商能够把这个项目的成本分担出去和地方政府来加以分担。第二种就是承包商不能和地方政府分担。很显然承包商拿到的合同的定价是成本+也即稍微要有点利润空间。中央政府不希望地方政府来做这些高成本的面子工程就会在支出方面加以限制。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的限定标杆可以允许地方政府做一些低成本项目做不了太高成本的项目这样可以成功地把那些高成本的面子工程挤出去。这种做法当然是可以奏效的但有时也有误伤的情况会把一些有价值的项目挤出去了。
假设承包商可以和政府共担资金风险加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仍对支出上限作出限制这个上限是和不确定性的成本预期基本上是吻合的那么地方政府领导就可给出一个固定价格的合约给承包商基本上涵盖了他们预期当中的成本承包商为了获得利润成本不确定的项目有时是会接受的。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就能成功的将真正高成本的项目挤出去同时又能保留成本不确定的项目能够减少误伤情况的发生。
PPP的一个额外的好处是公私间的打包可以有效降低未来运营的成本中央政府可以在实质上挤出那些高成本的项目同时留下低成本和成本不确定的项目。要是采用传统的采购方法就很难满足上述目标。因为在成本比较清晰之前企业就被排除出去了也就是说通过限制支出的方式第二阶段挤出高成本项目的目标就没办法达到。
PPP公私合作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天才的安排能够非常成功地满足多个政策目标尤其是像中国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构成的政府体系的多个政策目标。
(搜狐智库(微信公号:sohuzhiku)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搜狐智库”系搜狐财经精心打造的品牌栏目主旨为“聚集学者与企业家智慧把脉经济趋势”。搜狐智库旗下已打造“搜狐有名堂”沙龙以及著名经济学家、知名企业家、首席经济学家、女经济学家等访谈系列。如有意接洽现场报道、专访、节目合作事宜请发邮件至zhikucaijing@sohu-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