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螺旋公众号·陪伴你科研的第1822天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科研认清自己最关键
近日Nature发表了浙江大学陈军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遗传补偿效应的分子机制。通俗而言陈军教授的工作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基因敲低有表型而敲除没有表型。
笔者曾听到陈教授谈过这项工作陈教授表示刚开始一头雾水理不出头绪自己都打算放弃了可学生坚持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才坚持到了最后最终也迎来了圆满的结局。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故事都会迎来如此美好的结局。很多人因为迟迟无法做出成果最终不得不放弃科研更不用说在顶级期刊发表文章了。每个打算或者正在做科研的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付出没成果但付出了也未必就有成果。这是科研的魅力所在也是科研的残酷之处。
笔者的一个师弟刚来实验室时非常地有激情天天跟打了鸡血似的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可不到一年手头的几个课题均进展不顺师弟的锐气也消磨得七七八八了。
师弟开始自我怀疑了觉得是不是自己不适合科研。其实至少在我们实验室不要说第一年头两年课题不顺的都大有人在。大家也劝师弟不要钻牛角尖科研不顺非常平常。
而后坚持了半年师弟最终还是决定退学了。按师弟自己的话讲我接受不了失败率如此高的工作。就算研究生这道坎过去了以后要是继续搞科研还不是一样。
师弟后来跨界读了个统计专业的研究生每天都很充实和开心结局还算不错。师弟属于那种需要不断的成功激励自己继续走下去的人他选择离开科研纯属于他接受不了科研失败率过高的自然属性。
而我一个同学师兄的故事则令人不胜唏嘘了。我同学的师兄是他们实验室目前为止最后一个出国做博后的人。前段时间跟同学聊天的时候问他博士毕业后的打算是否计划出国做博后。同学对我讲他们实验室因为他一个师兄失败的博后经历现在对出国做博后这件事都有心理阴影了。
这位师兄读博期间科研成果非常辉煌在影响因子10+的杂志发表了三篇第一作者论文这个记录现在还没有被实验室其他人打破。师兄毕业后意气风发准备出国之后大干一场。得益于博士期间优秀的产出师兄很顺利地拿到了很多顶尖实验室的offer。
师兄最终选择的实验室在领域内也是如雷贯耳近年来做出了多项一流的成果实验室几乎每篇文章都在顶级期刊发表。唯一的隐患就是该实验室产出不是很高有的时候一两年才出一篇文章。师兄的博士老板当时还曾提醒过他选择该实验室有一定的风险有可能几年下来会有顶级的研究成果也有可能什么都没有。
师兄那时候哪会想那么多满脑子想的是做大课题发大文章。但人算不如天算转眼八年过去师兄还是一篇文章没有最终他自己也无心科研了去了一家生物公司做研发了。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相信大部分从事科研的人都想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但是大家也要对可能的困难有基本的预判。毕竟不是所有的研究都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尤其对于读研的各位研究生而言研究成果与能否毕业直接相关。
老板常说搞科研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也要懂得适时放弃。多长时间的无回报付出是你以及你老板能承受的你至少要事先想清楚。
说明:图片来源于网络。
神经病少女的疯狂科研之路
Nature:高影响力学术论文的写作指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