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广场 关键词:清华博士生培养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有教育界专家表示清华大学此举有望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将有助博士生教育重心真正回归人才培养对全国高校都有示范意义。此事引发舆论热议。
破“五唯”要有勇气和定力
张盖伦
学术评价制度事关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一流学术成果产出。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的文件众多《规定》只是其中之一。
它释放的信号是明确的。论文并非研究者学术成果的唯一体现形式;而论文数量也并不能与研究者学术水平直接挂钩。过去一刀切地规定博士毕业必须发表论文抹杀了学科差异;要求博士就读期间必须出成果也使得学生不敢或者不能去啃真正的“硬骨头”“短平快”成了最佳选择。盲目制定论文指标甚至会催生学术不端。《规定》的实质是激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科差异和特殊性。
要注意这一改变绝不像有些人解读的那样是降低毕业门槛;相反它对学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反映的是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决心摒弃的是浮躁之风和功利主义。《规定》也指出清华大学要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用客观、刚性的标准作为博士分流与退出的依据。
实际上学界苦“数论文”久矣但要动真格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倾向放弃路径依赖又实非朝夕之功。既然要破“五唯”那么要立什么?你立的其他机构认不认?立错了会不会产生新的问题……
清华的改革之所以引起热议正是因为这是一所顶尖高校为破“五唯”做出的具体行动。《规定》一出有人叫好也有人唱衰。但既然要改总得迈出第一步。大学要引领风气之先也要自身具有定力。无论改起来外界会有多少争议和误读只要有利于学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产生重大学术成果有利于学生学术培养这样的改革都应该坚持下去。社会各界也应该对此类探索多些包容、多些耐心、多些理性建议。(原载《科技日报》有删改)
博士不唯论文只是前进一小步
周程
很多人认为清华大学由此开启了“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的先河。
但仔细分析该规定文本不难看出清华大学虽然不再要求博士生申请学位时必须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却仍然规定在学期间的学术创新成果必须达到所在学科要求。学术创新成果当然包括学术论文也包括专利、报告、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等。清华大学作此修改可以说是为自己“解了套”。因为若按照老规定不论是学工科的博士生还是学美术的博士生申请学位时都得像理科博士生一样提交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不鼓励工科博士生申请专利和美术博士生创作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清华大学不再搞一刀切放弃用学术论文要求所有博士生无疑是一种进步。清华大学虽然不再要求所有博士生都必须发表学术论文却仍要求他们在学期间必须有学术创新成果。这样一来那些既没有搞出专利又没有创作出作品的博士生申请学位时仍只能将学术论文作为学术创新成果提交给学校。这和很多人的期待仍有很大一段距离。诚如众多留学归国人员所指出他们在海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校和所在学科都没有要求必须发表学术论文也没有要求一定得有学术创新成果只要学位论文有创意、够分量照样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实际上笔者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时也没有遇到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问题。而且我们在招聘博士后时经常会遇到只有学位论文、没有学术论文的海外名校博士毕业生。
清华大学在博士生申请学位时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差异不再“唯学术论文”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这体现了一种进步。作为校友笔者感到由衷的高兴。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着重看他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做出了什么样的创新而不是计算他发表了多少论文撰写了多少报告申请了多少课题拿到了多少经费。由重视学术创新成果的数量转移到重视学术创新成果的质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将快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原载《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清华大学的尝试值得点赞
杨建楠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博士生也越来越多。在众多的博士生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是读博士期间挥之不去的“愁绪”。这份“难”并不只是体现在学术层面的难也同样意味着选择空间小发表难。和日益增长的硕士、博士数量相比我国的核心期刊数几乎还在原地踏步因此“僧多粥少”的状况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刊发出口被垄断可能出现“版面寻租”的腐败问题;另一方面博士生急于发论文科研风气趋向浮躁。近年来唯论文取向造成的上述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必须加以改变。
清华大学不再将发表论文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值得点赞这是一次对学术水平考核方式的有益探索。除了可以避免“版面寻租”问题也有利于鼓励博士生放下发论文负担去研究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不会为了发表论文将注意力只集中在热点性、大众化的课题上对拓宽研究方向、加深科研的精细度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学校不再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硬性考核指标与之对应的考核措施就要到位以防止部分学生变得懒散。清华大学在探索考核标准上开了个好头希望这条路可以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新的评价体系能更健全、更科学。(原载《半月谈》有删改)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9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