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一直是父母育儿最看重和关心的话题。
但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这件事的真相
当我们愈发感受到“现在孩子们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时
香港TVB一部叫做《没有起跑线?》纪录片进入我们视野。
香港的幼儿教育究竟有多疯狂?
片中的母亲艾琳27岁第二个孩子5个月大。
因为第一胎儿子从小被艾琳放养
等到儿子一岁半去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时候她才惊觉大儿子已经远远输在起跑线上了。
在学前班面试中她发现自己遇到的孩子们非常善于表现自己并争取机会
自己的儿子就跟“呆瓜”一样
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游戏班了
而那时她的儿子还在家里玩泥巴!
香港人把这种称为「催谷」意思是早早的催动大米早熟。
所以当艾琳夫妇准备要第二胎的时候就决定要让第二个孩子不输在子宫里。
于是当孩子还在孕期的时候她坚持给还在肚子里的孩子唱英文歌
希望孩子能比别人更早学会26个英文字母。
艾琳说其实这根本不算什么在他们母亲那一辈就有句话叫做:“赢在射精前。”
因为在香港一些知名的幼校每年只招收10个幼儿而且还规定只收在1月份出生的宝宝。
为什么?
因为一月份出生的孩子比十二月份出生的孩子大近一岁
在同龄人中他们的身体和大脑会发育更加完善。
所以如果你不想在起跑线上输必须还要掐准受孕的时间。
在这部纪录片中
节目组让主持人扮演小女孩的身份跟随一个女孩的母亲体验孩子的生活。
然后在摄像机的镜头里我们见证了这个小女孩一天忙碌的生活。
还在车上的时候母亲就开始让她记不同的词汇。
早晨先去幼儿园完成基础课程学习;
铃声一响母亲就过来了。
在公厕匆匆换完衣服后带着主持人去另一所幼儿园。
幼儿园一天要读两所?
不这还只是个开始。
上完幼儿园后她妈妈带她去各种兴趣班。
学习跳舞
学习游泳
顺便在上一个编程课…
在香港有很多五六岁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编程课程。
一些8岁的孩子甚至已经可以编写手机程序了…
对于很多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不要说去公园玩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
当从幼儿园上到小学后压力就变更大了。
这部纪录片的男主持人就经历了一个二年级小学男孩的生活。
首先在学习的基础课程中光要学会的语言就有好几种——
普通话、英语、日语和韩语。
而课程的完成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
例如英语课会突然出现在电路板上让学生根据电路图提示让灯泡变亮。
音乐课则要求学生根据简短的前奏判断歌曲的名字。
完成这些课程后你以为完了?
不可能还有各种兴趣班和其他安排等着你….
参加中学入学的面试课程.
参加运动竞技课程
以及礼仪课
学完这些回到家时还不得不继续学习音乐。
没错以上这些就是香港很多学生一天的生活模式。
他们的家长们尽了一切办法就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些家长甚至还想直接在学校当校工;
孩子入学的报名时间是下周上周四就已经来排队了。
幼稚园的小朋友中几乎兴趣班都在三个以上。
甚至像钢琴这种兴趣班已经成了拿不出手的…..
众多的课程压力下不少家长和学生也有很大心理压力。
但是为了不输她们依然会这么拼。
那么问题来了赢在起跑线真的很重要吗?
《极限挑战》之前出过一期特别节目探讨了孩子起跑线的问题。
节目组安排100个考生们站在操场上参加一场跑步比赛。
但黄渤等6个人每人提一个问题每满足一个条件考生就可以向前走6步。
这6个问题非常扎心欢迎对号入座:
1.你的父母是否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
2.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家教?
3.你的父母是否承诺过你要送你出国留学?
4.父母有能力支持你学习一门功课以外的特长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
5.你是否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的经历?
6.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夸耀你?
六个问题下来有些考生已经跨过了大半个操场。
还有些人一动不动被留在了原地。
可想而知只要这时候裁判一喊「开始!」
前者轻轻松松就可以跑到终点;
而后者则需要付出比别人高数倍的努力。
竞争看不见硝烟但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
《起跑线》里有位妈妈Sharoni是高级秘书。
她说在香港如果不做两件事你可以活得很潇洒:
一、不要买房子
二、不要生孩子
买房子就要被房贷绑架生孩子就要被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绑架。
——为什么大家都活得这么累呢?
Sharoni坦白说
其实这条起跑线比来比去比的不过是妈妈的面子而已。
家长的攀比加上学校的疯狂宣传
好像稍一疏忽就被其他孩子远超连好好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只是走这种极端而忽视孩子应有的天性与权利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真的能适应社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