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4月1日两个年轻的Steve也就是Steve Jobs和Steve Wozniak在一间车库里创办了苹果公司。
公司发展几年之后Mac团队越来越庞大乔布斯想要的是虽然他们越来越像正规的海军但团队还是要保持最初的叛逆精神。1983 年 8 月Mac 团队搬到了一个更大的办公场所。由于那个地方没有什么特色Mac 团队想要留下自己的印记。从 Lisa 团队过来的 Steve Capps 有了一个灵感:如果 Mac 团队是一群海盗的话那么建筑上应该悬挂一面海盗旗象征苹果的 Think Different。
当然在苹果步入正轨成为巨头后反叛精神似乎很少被提起了。
直到昨晚今年苹果最后一场在线发布会苹果的反叛精神以及幽默感又回来了。
6 月份的 WWDC 上苹果宣布决定将自家的 Mac转回自家的苹果芯片。并且在发布会时预告第一款全新 ARM 架构的 Mac 会在年底亮相。
甚至发布会的预告也是一句话:One More Thing.
结果发布会上苹果用了不到 45 分钟发布了 3 More Things。
全新的 MacBook Air全新的 13 寸 MacBook Pro全新的 Mac Mini宣布在今天开始预定下周正式开售。
自研芯片的意义
在发布会的一开始M1芯片直接亮相。5纳米制程160亿个晶体管是目前苹果最强的自研芯片。
按照苹果官方的说法M1芯片搭载了苹果最快的CPU和集成显卡。
8核CPU包括包括四个高性能核心和四个高能效核心。每个高性能核心都提供出色的单线程任务处理性能并在允许的范围内将能耗降至最低。而即使是4个高能效核心也能提供和现有双核 MacBook Air 相近的性能但耗电量只有之前的1/10。
图形处理 GPU 同样有 8 个核心可以同时运行将近 25000 个线程拥有每秒 2.6 万亿次浮点运算的数据处理能力。在这样的性能加持下可以顺畅播放多条 4K 视频流也可以渲染复杂的 3D 场景相比于其他使用高性能集成显卡的机型性能提升了整整 6 倍。
再加上16核的神经网络引擎机器学习速度提升15 倍。除此之外还有最新的 ISP(图像信号处理器)、最新的硬件安全隔区、存储控制器、低耗高能的媒体编码与解码引擎以及对 USB 4 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在苹果用了自家定制芯片后因为对功耗的更灵活把控和 ARM 架构的先天优势用 M1 芯片的 Mac 续航能力提升了整整一倍。
你看这也就不难理解苹果为什么一定要做自家 Mac 用芯片而不是接着跟随 Intel 的芯片更新节奏走了。
在2013年到2019年的6年时间里使用 Intel 芯片的 MacBook Pro单核性能只增加了 25.4%多核性能增加了 122%但这还是直到 2018 年在 Intel 更新了 Coffee Lake 芯片后多核性能才开始大幅提升。
而同样是这段时间iPhone 使用的苹果自家 A 系列新品啊单核性能增加了整整 5 倍直逼 Intel 芯片多核性能增加了 6 倍。
而当 M1 芯片正式亮相搭载 M1 芯片的 Mac 新品终于迎来了一次可以以“ N 倍”计量的性能提升以及翻倍的续航能力。
也正是因为苹果实现了自家电脑从芯片到硬件到系统的自主把控Mac 相比于其他电脑的独特性以及优势才会更加明显。
举个例子在换 ARM 架构自研芯片之前Mac 会通过将一个叫做 Apple T2 的 ARM 架构芯片外挂到机器中实现Touch Bar指纹解锁“嘿Siri”语音之手多媒体加速器这些功能。
将芯片完全换到 ARM 架构后搭载 M1 芯片的 Mac可以像 iPhone 和 iPad 一样能够从睡眠模式立即唤醒性能大幅提升发热控制更好iOS 和 iPadOS 平台上的 app 也可以在 Mac 上使用。
三款新品的疯狂加量
苹果想要在未来几年让自家所有设备都转换到 ARM 架构的处理器第一步先要更新的就是定位偏低的入门级产品。于是昨晚全新的 MacBook Air13 寸 MacBook Pro 和 Mac mini 正式发布。
虽然都用的是 M1 芯片但为了做出性能层面的区分苹果显然还是动了些心思。
首先是 MacBook Air采用无风扇设计更加安静相比于上一代CPU 性能提升 3.5 倍GPU 性能提升 5 倍机器学习能力提升 9 倍固态硬盘的性也提升了 2 倍。
苹果官方也给出了一些实际场景的提升:
通过 iMovie 剪辑将项目导出至网页速度最高提升至 3 倍。
在 Final Cut Pro 中将 3D 特效整合至视频速度最高提升至 5 倍。
第一次可在 Final Cut Pro 中播放和剪辑多条全画质 4K ProRes 视频流而且不用担心丢帧。
从 Lightroom 中导出照片速度最高提升至 2 倍。
这些“N 倍”量级的对比对比的是上一代 1.2GHz 4 核 Intel Core i7 处理器的 MacBook Air。
这绝对算得上是 MacBook Air 系列自诞生以来最大的性能飞跃了。
因为更好的性能调配续航也从原本的 11 小时无线上网/12小时影片播放提升到了 15 小时无线上网/18 小时影片播放。
起售价还是 7999 没变最高可以选配 16G 内存版本。
但需要注意的是可能是为了限制发热或者是拉开产品定位差别MacBook Air 只能调用 7 核的 GPU(8 核GPU需要加钱选配)。而全新的 13 寸 MacBook Pro 几乎可以跑满 M1 芯片的能力。
按照苹果官方的表述:全新的 13 寸 MacBook Pro配合单风扇主动散热CPU 提升 2.8 倍GPU 提升 5 倍机器学习提升 11 倍。
而在 13 寸 MacBook Pro 的实际使用场景中:
在 Xcode 中编写代码速度最高提升至 2.8 倍。
在 Final Cut Pro 中渲染 3D 字幕速度最高提升至 5.9 倍。
在 Unity Editor 中流畅设计复杂游戏场景速度最高提升至 3.5 倍。
在 Create ML 中执行机器学习任务速度最高提升至 11 倍。
得益于神经网络引擎出色的性能可在 djay Pro AI 中实时分离出录音中的节拍、乐器和人声。
在 DaVinci Resolve 中播放全画质 8K ProRes 视频而且不用担心丢帧。
得益于 M1 芯片突破性的性能功耗比充满一次电可编译多达 4 倍的代码。
这些场景对比的是之前 1.7GHz 4 核 Intel Core i7 处理器和 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645 图形处理器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
固态硬盘的读取速度最高 3.3GB/s续航能力也提升到了 20 小时的视频播放是目前续航能力最强的 Mac 产品。
与前两款笔记本一样Mac mini 的性能提升同样巨大CPU 3 倍GPU 6 倍机器学习 15 倍。毕竟上一代 Mac mini 已经是 18 年的产品了。
只不过似乎 Mac mini 的定位产生了一些变化之前的 Mac mini可以选配到最高 64G 内存和万兆网口来应对一些极端专业的使用需求。但在换上 M1 芯片后Mac mini 的最高内存只能选到 16G。
而从官网信息也可以看出来M1 芯片可能只是苹果 ARM 架构自研芯片定位在入门市场的第一步最高都只是能选配到 16G 内存MacBook Air 这样的绝对入门产品以及像 Mac mini 这样的小众设备全线换成了 M1 芯片但对于像 13 寸 MacBook Pro 这样依然挂着“ Pro ”名号的产品Intel 处理器的版本并没有下架依然官网在售。
但是要注意的是虽然换了 M1 芯片但这三款设备的模具没变也就是说外观上与之前的老款不会有任何差异。
苹果的叛逆与隐忧
从宣布将 Mac 逐渐转向 ARM 架构自研芯片到一下子发布 3 款搭载 M1 芯片的新 Mac对外放出“数以倍计”的性能提升每一款新品都无异于抽了整个行业一个嘴巴或者说得更直接一些是打了“牙膏厂”Intel 的脸。
毫不夸张这是最近几年整个消费数码圈最为反叛的事情了。
谁都想当行业霸主想领导时代把电脑换 ARM 架构的事情微软已经尝试过两次window RT 上做过了失败放弃了骁龙处理器的便携轻薄电脑也卖得不好。
但注意微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 PC 系统上没有移动生态没有开发者为 ARM 的 windows 来开发 app而基于 ARM 的 iPhone 和 iPad已经发展处一个每年能牵动 5000 多亿美元的 App Store 生态Mac 作为桌面端系统去兼容像 iPhone 以及 iPad 这样的移动设备 app理论上是非常容易的。
但原本只在 X86 架构上运转的电脑软件需要开发者的支持来进行转变。所以苹果也预测整个的转变过程需要两年时间现在能做的是提供给开发者足够的支持方便开发者在 ARM 架构的 Mac 下进行开发。
2006 年苹果给开发者们准备了Rosetta方便开发者们从Power PC芯片过渡到英特尔新品。15 年后Rosetta 2作为macOS Big Sur中内置的模拟器让开发者们不用更改架构就能直接将原本的 X86 软件适配到 ARM 架构 Mac 上。
这套转变流程放微软那儿不好使但不得不承认因为有比较好的利益分成鼓励开发者去支持苹果的转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费劲。因为这样的故事我们已经在 iPhone 崛起的这十几年看过一次了甚至时间往前倒的更久远一点从第一代 Mac 作为第一款带有图形操作界面的个人电脑开始就看过一次了。
苹果想要的不单单是从 Intel 手中拿回来自家电脑产品线的主动权而是掌控整个电脑行业发展趋势甚至是整个世界的计算设备的未来发展趋势。
但问题就在于如果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你去尝鲜第一波用上 M1 芯片的 Mac虽然表面上看到了如此之多的性能与续航提升但实际的软件兼容体验是不是真的靠谱依然是需要实际验证的。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电脑是工作必备也是最需要稳定的软件体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