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这些年我们聆听音乐方式的变迁以及我们在大街小巷肉眼可见的人们耳朵上“佩戴物“的变化你就知道手机产品去掉 3.5mm 耳机孔这件事情对我们的生活习惯影响有多大。地铁公交上随处可见的有线耳机在这几年慢慢的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常见的真无线耳机产品——其实你不用出门当生活趋势的观察者你就看电视新闻节目记者连线时的装备变化就一目了然了。大众随身音频产品的无线化趋势已从之前的“争议状态”变成了毫无争议的“现实状态”不管之前消费者对无线音频的“大肆入侵”有多少的非议例如连接不稳定断断续续、音质不佳不如有线耳机、价格过高导致的购买意愿低、以及其实只是手机厂商和音频行业为了多卖音频配件的“商业阴谋”等等等等现在都慢慢的平息下来了。
当然这些非议平息下来的核心原因是上面的种种被消费者抱怨的问题在这些年都一步一步的解决了。
作为一个从捣鼓CD转盘、分体式功放、DIY书架箱开始的音频爱好者我承认我在一开始对真无线产品的确是有些抵触的而且对这个品类产品的初始印象和上面所述的各种非议基本一致原因都是那些早年接触过的真无线产品留下的阴影——关键是这些产品还都是老牌音频大厂的产品。但随着后面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真无线耳机产品就开始意识到这条新的跑道很可能不是传统音频厂商擅长的跑道。真无线产品的核心无线传输、编解码以及各种功能性适配的细节明显是无线设备及手机厂商更擅长的部分。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手机芯片厂商和和手机终端厂商成为了这条新的赛道的领跑者因为诸如早年真无线产品最被人诟病的连接稳定性问题、传输码率问题、拾音和功能性的问题都是无线和智能终端领域的范畴——其实你看一下手机厂商推出真无线产品和传统耳机产品的部门划分不同就知道了:传统耳机产品多数来自于厂商的声学部门而真无线产品来自于他们的智能终端部门。
不过在真无线耳机产品的赛道上作为传统意义上和音频最有关联、以 HiFi 树立品牌认知的手机厂商vivo 似乎是动作最慢的那一家——它的步调和传统音频行业几乎是一致的:依旧有着朴素的有线音频“必备”的坚守所有手机产品依旧保留着 3.5mm 耳机孔(也是中国市场的唯一一家了)。而在其高端手机产品上还依旧搭载着 AK4377A 这颗经典的移动设备适用的独立 DAC 产品——尽管这颗芯片的推力和素质已经大不如早年 vivo 惯用的 ESS+TI OPA 的前后级方案但在其它手机品牌几乎全面砍掉“Hi-Fi” 、3.5mm 耳机孔、独立音频DAC这些特性的时候似乎还是体现出 vivo 一点点的“倔强”。舍不得放不下。
然而在 vivo X50 系列的这一代产品上一切都变了。
其实去年年底的时候我曾在一次 vivo 的沟通会现场问过 vivo 的工作人员:你们未来会不会也把 3.5mm 耳机孔也给去掉了?vivo的工作人员当时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他的回答是“在无线耳机还没有完全解决现有问题(尤其是延迟导致的声画不同步情况)的时候还会留着 3.5mm 的耳机孔”其实和 HiFi 本身已经没多大关系了(当时 X27 和 X30 保留 3.5mm 耳机孔的时候已经没有了 AK4377A 这颗独立 DAC)。现在回想这个没有说死的回答其实给去掉 3.5mm 耳机孔的动作留了很大的空间。
X50 系列的电视广告和产品外观图片在发布会前两个星期便已铺天盖地的传开来大多数人看到的是漂亮的配色和外观、黑科技的微云台摄像头以及 X 系列终于用上了曲面屏音频爱好者却在这些图片上发现了一件特别“惊悚”的事情:3.5mm 的耳机孔找不到了他们惊呼“爷的青春结束了”。的确看起来一家手机品牌在新品上干掉 3.5mm 耳机孔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但它是 vivo 是一直强打 HiFi 概念坚守到“独此一家”的 vivo。在2020年的6月1日儿童节这一天有不少音频爱好者的“青春”结束了。它给音频行业传达了一个极为爆炸性的信号:当中国手机市场上以 HiFi 出道、坚持到了别人都放弃了传统音频接口的 vivo 也放弃了 3.5mm 耳机孔的时候音频厂商想要在大众市场还争取传统耳机的客户的念头可以直接打消了。而对于 vivo 而言它所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消费者们过往可以配套高品质有线耳机连接 vivo 手机而你现在是让我们拖个转接头小尾巴和充电打架还是给我们提供一个能和你原来的机器音频体验差不多的无线耳机做选择?
vivo 选择了后面这条路。
前面提到过vivo 在真无线耳机这条路上走得是相对比较慢的但它的产品规划却又是最“激进”的:去年9月 NEX 3 的发布会上vivo 一同发布了旗下首款真无线耳机产品 TWS 1。这个产品的命名简单粗暴但也很直白的表示了这产品的一些特性:它是 vivo 的第一款真无线耳机但第一款就直接首发了高通当时最高端的蓝牙芯片 QCC5126规格最新的 AptX TWS+ 低延迟双耳直连规格一步到位用上了 14.2mm 的大动圈单元加上当时引发了一阵讨论的类香水瓶造型和工艺的设计外观一下子就成了真无线耳机市场里的热门话题产品。它像极了当年 vivo 出一代 X1 时候的样子:要么不做要做就给你上点猛料做点“首发”的货色。
TWS 1 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宣言者:搭配当时的旗舰产品 NEX 3以首发高规格+一如既往的音质保障+精致外观设计向行业做了一个宣告:我 vivo 在手机的有线 HiFi 领域引领了这么多年现在也有本事在无线音频领域做“领军者”。但这一次 X50 的情形又不一样了:作为 vivo 最主力的 X 系列大多数的消费者愿不愿意花手机的1/4甚至更贵的比例去添购一部真无线耳机?没有了 3.5mm 耳机孔之后消费者能不能用真无线耳机达成和有线耳机同样的体验(尤其是真无线的延迟老毛病)?和它搭配的真无线耳机产品设计思路和 TWS 1 是不一样的它需要在价格有限、不需要给消费者带来太多负担的情况下尽量与传统有线耳机的体验接近。所以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 vivo TWS Neo 到现在才登场的原因便是这部产品所承载的含义并非是一部普通的真无线蓝牙耳机那么简单因为它正在勾连起传统音频的消费者习惯和不可阻挡的音频产品无线化的未来趋势。
vivo TWS Neo 的核心卖点和外观图片在发布会前就已广而告之:和上一代产品类似的设计依旧是 14.2mm 的大动圈设计标称低至88ms的游戏低延迟以及“好音质、低延迟”这样通俗易懂的产品口号。乍一看和目前市面上正在发售的主流真无线耳机产品差不太多但如果你细扒一下的话这款产品里有一个“充满了未来野心”的规格细节:它首发了最新的支持蓝牙5.2的高通 QCC3046芯片这款今年3月刚刚发布的蓝牙芯片搭载了最新的 aptX Adaptive 音频技术。而在高通去年正式宣布 aptX Adaptive的时候它毫不隐藏的表达了无线音频技术的最终目标“野心”:完全替代有线音频。
在高通去年的音频技术沟通会上aptX Adaptive 是被这样介绍的:它拥有几乎零干扰的稳定性媲美CD级的高保真音质和完整符合游戏和试听应用的低延迟。它的出现几乎是高通已经量产的几项无线音频技术的集大成者:既有 aptX TWS+ 的双耳直连提升稳定性又有 AptX Low Lantency 的低延迟表现还有 AptX HD 的高码率音质表现。高通宣称 420Kbps 的 aptX Adaptive 与 24bit/96KHz 的线性音频在聆听体验上“并无明显差异”——这意味着音乐App里大量的无损FLAC/APE甚至是24bit音源有了更多存在的意义。只是在去年发布了这项技术之后一直未能落地直到 vivo TWS Neo 的出现这项号称能“干掉有线耳机”的技术才真正落地。而它一来就真的干掉了 vivo X50 系列上的3.5mm 耳机孔终结了中国市场上最后一家全线保有 3.5mm 耳机孔手机厂商的存在。
回到 vivo TWS Neo 的本体在和 vivo X50 Pro 搭配的时候选项中即会出现 aptX Adaptive 的选项开启之后即进入采用这种低延迟、高音质的状态——典型表现就是在比游戏场景更严苛的视频观看场景人物口型和耳朵所听声音几乎已经是完全同步的状态也就是你已经不会有明显的声画不对位的感知(去年多款宣称做到了100ms+延迟的产品其实看视频的时候还是有“电视播出事故”级别的声画不对位的现象但TWS Neo配合 X50 Pro 上没有了)。而至于稳定性的部分它在这段时间的使用当中经受住了首都机场T3航站楼和朝阳大悦城这种复杂无线场景的严苛考验——要知道早年我用过的一些音频大厂的真无线产品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几乎处于一个“跳针”到不能听的状态。音质的部分在聆听咪咕音乐的24bit音源音频的时候亦能明显的感知到高频细节更加丰富以及高频的压缩感、毛刺感的减少(尤其是对比只支持AAC协议的真无线蓝牙产品)——当然后面这个特性也需要依赖耳机声学部分的设计。这里就不得不说到 vivo TWS Neo 改进颇大的调音风格了。
我之前之所以对真无线耳机不太感冒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听感和音质aptX TWS+ 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真无线耳机的音质表现但听感是我一直对真无线耳机品类颇有微词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照顾大部分的普通用户对“动次打次”的喜好市面上充满了高频黯淡低频肥厚调音风格的真无线产品。和之前的这些产品比起来vivo TWS Neo的出现简直像是一股“清流”:中高频清透的调音风格回来了。
14.2mm的生物纤维复合振膜+日本 Daikoku 纯铜线圈规格加上了意外的惊喜:具备“可选音效”这种适配不同的人群听感喜好的设计:除了可能有很多普通用户喜欢的重低音风格亦有人声向和清亮高音的选项——终于在打开清亮高音的选项之后我不用再和每个音乐App的均衡器斗智斗勇了它的听感风格表现甚至有了点早年 X6 Plus / Xplay 6 上的味道:高频清透女生表现相当“抓耳”中频干净自然低音没有了肥厚的质感但依旧保有不错的下潜和弹性。出厂状态下这款耳机的调音模式是“清澈人声”虽然比起“清亮高音”稍偏下盘一些但比起TWS1的调音风格依旧是“通透”不少。它的听感表现比起市面上不少售价1000+以上的真无线耳机都有明显的一耳朵的优势不管是解析力、分离度、声场表现在主流价位段的真无线产品中堪称佼佼者。考虑到仅有499元的定价我愿意称其为当下中端真无线耳机产品里的“音质之王”。
当然除了声学设计、调音风格的进化外前面提到的 aptX Adaptive 亦为良好的音质表现做了基础的技术铺垫。“Adaptive”这个词汇的含义其实就是“有适应能力的”所以它的码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会根据应用的不同来进行实时的调节这即是这款产品的另一个特性“智能动态低延迟”:听歌的时候不太需要看屏幕那可以优先保证音质提高码率到最高420Kbps(aptX Adaptive 同样码率的编码能提供传统AAC编码1.5倍的信息量且支持 24bit/48KHz的音频规格)延迟可以稍微长一点;检测到游戏或视频观看场景那就降低码率优先保证低延迟:vivo TWS Neo 最低可实现88ms的游戏低延迟。通过这样的方式动态调节达成了在体验上接近有线音频的状况——玩游戏时声画同步听音乐时能完整传达高保真细节。也难怪 vivo 有决心把 3.5mm 耳机孔给干掉了看起来它对这款产品在体验上能替代有线耳机信心十足。
定价499元的 vivo TWS Neo 还是能看出来比起前代 TWS 1 在某些xianxing 控制成本最明显的地方在外观工艺:没有了 TWS 1 非常标志性的、为很多人所称道的香水瓶式的双层注塑工艺变成了普通的亮面塑料设计但做工依旧保有一贯水准不会有某些卖到1000元以上的国际品牌真无线耳机还存在的电池盒合模线毛刺的问题。vivo TWS Neo的体积还稍微大了一点:原因是电池容量变大了。耳机本体能够提供5.5个小时的续航而加上电池盒之后可以使用27个小时满足你国内的飞行差旅都没有什么问题了。至于当下流行的真无线产品的特性包括“带上放、拿下停”的佩戴检测、通话降噪、左右耳机的自定义触控、可利用Jovi进行语音指令或播报微信/QQ语音以及自动语音翻译模式一应俱全。
而关于 vivo TWS Neo 的适配问题核心在 aptX Adaptive 上:目前X50 系列的产品已经做好了 aptX Adaptive 的适配以及功能菜单的设置(也就是不需要再安装第三方 App 既可直接在系统菜单里完成各项设置以及升级的操作)其它的 vivo 机型则会陆续推送系统集成的功能菜单以支持开盖自动连接、弹窗动画以及所有的设置细节。而在后续vivo 会向旗下的大量产品推送系统更新对 vivo TWS Neo真无线耳机提供功能适配。像是 S系列、X系列、NEX系列、iQOO品牌等大部分主流机型未来亦会获得相关的系统升级推送。
看到这里你大概已经了解了 vivo TWS Neo 这款产品的全貌了:看似只是一款普普通通的平价真无线耳机产品但它在此时此刻出现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搭载的 aptX Adaptive 技术吹响了“干掉有线音频”的最强音;和它搭配的 vivo X50 系列去掉 3.5mm 耳机孔的动作终结了传统有线音频在中国手机主流市场最后一家的全线搭载。vivo 用尽可能接近有线音频的音质+低延迟辅以更低价格的务实策略开启了下一个音频聆听的时代。如果说已经如火如荼的真无线耳机市场是高价值消费者优先选择的结果那么 vivo TWS Neo 即将开启一个“全民 All-in”真无线的时代——当摆在真无线普及面前的音质、延迟、价格的拦路虎不再存在的时候它就真正的开启了“替代有线音频”的大时代。手机上的有线音频差不多真的可以告别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