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负债的年轻人:中国有6500万90后开通了花呗

“能用上信用消费的我绝不用自己的钱。”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90后程俐(化名)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消费了3000多元其中过半的消费以白条、花呗等支付工具来支付。程俐只是90后借贷消费大军中的一员。支付宝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近1.7亿90后中有6500万开通了花呗也就是说每10个90后就有近4个在用花呗消费。

白条、花呗等工具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推出的一种信用消费工具有别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或者“先给钱后交货”使用者可以借此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且享有一定期限的延后付款期或分期付款也因此为超前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些负债的年轻人:中国有6500万90后开通了花呗

当前使用上述信用消费工具及产品来超前消费在年轻群体中颇为盛行这种消费行为一方面满足了年轻人在某一特定阶段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却因“先消费、后付款”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债备受社会争议。

数据显示在中国年轻人中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经超过八成而逾期贷款也在不断攀升。超前消费的年轻人长什么样?负债的背后又是什么?消费贷款究竟给年轻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正视借贷消费?带着种种问题记者调查了那些借贷消费的年轻群体尝试还原真实的情况。

谁在借钱消费?

作为资深网购用户程俐大部分购物都在网上完成对于白条、花呗等支付工具她都有使用且熟稔于心。“能用上信用消费的我绝不用自己的钱。”程俐说。在一次购物付款过程中程俐发现使用花呗支付可以减免一定金额抱着省点钱的心态程俐便尝试了一下。此后的每次购物支付平台都默认为使用花呗支付。“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就一直用下来了。”每个月账单出来之后程俐都会及时还清欠款从不逾期。“这样我既可以手上的现金做理财又可以利用消费分期满足购物需求还不会产生欠账何乐而不为呢?”程俐说。

在广州某高校读大三的刘光(化名)也是一名消费贷用户他告诉记者每当碰到自己想要但又消费不起的东西他都会使用消费贷分期购买。就在近期出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刘光用消费贷给自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电脑要1万多问家人要钱他们肯定不愿意给干脆不开这个口了。”刘光告诉记者因为不需要一次性付款所以在每个月还完1000多元的分期费用之外还能剩余几百元的生活费而每个月做家教的收入也可以用于还贷。“我在合理控制的范围内提前使用一台电脑感觉也挺好的。”刘光说。

不难看出消费贷的用户都是为了满足各类消费需求可是对于消费贷的理解和还款规划却不尽相同。据2019年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中国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经达到86.6%。扣除作为支付工具的部分后中国年轻人实质负债人群约占整体年轻人的44.5%。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飙升至854亿元是10年前的10倍多这些逾期借款人中90后几乎占了一半。也正因此社会舆论对年轻消费群体超前消费、负债累累颇有争议。

理性与欲望博弈

对于借贷消费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而正是理解上的差异让他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对程俐来说频繁使用消费贷的主要动力在于:第一可以省下手头的现金来做理财;第二可以积攒平台的信用积分。“当你信用积分高了就像银行的VIP客户能享受一些特权这对我来说就像一种荣誉。”第三这些电商平台的应用场景之广泛也是他们的消费贷产品能够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我的支付信用高租共享汽车、单车、充电宝都不用交押金住酒店也有折扣。”第四可以进行消费记账。“我在平台上花过的所有钱都有痕迹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年花了多少钱花在哪些方面。”程俐表示。

不想占用资金是很多人选择信用消费的重要原因。“如果买一些长周期的商品我也一定会用花呗不然付了钱长久不发货占用我的资金。”深圳某公司职员刘女士表示自己的信用卡到期了后来懒得换而电商平台的消费贷开通比较方便也没有卡片管理费的套路所以索性开始用电商平台的信用消费工具。

但是正如刘女士所说的消费贷开通方便对消费者而言初期几乎没有任何成本想用钱唾手可得在这巨大的诱惑面前并非人人都能理性看待。在豆瓣小组中有一个叫“负债者联盟”的小组上了热搜这是上万名负债的年轻人聚集地在这里负债者们讲述自己的负债之痛打卡记录艰难的上岸之路。

“看着身边的人拥有我也想有第一次尝试到超前消费的快感就停不下来了。”小于是“负债者联盟”中的一员。他在帖子里写道借钱之前并没有想太多只觉得有钱就花而且自我克制力不强之前属于债多不愁吃喝玩乐一样没有拉下但如今债务已经高达近10万预计需要花两年时间才能还清。

借贷消费市场

扩张背后的逻辑

整体来看国内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包括花呗、京东白条、美团月付、苏宁任性付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则包括捷信、招联等平台。

记者观察到今年以来在疫情之下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市场主体商业银行在消费贷产品上给足了优惠不仅提高了贷款额度还普遍降低了贷款利率有的利率甚至降到了4.5%左右。而作为超前消费最常见的金融工具——信用卡近年发卡数量也大增。有数据显示2015~2019年期间我国发卡量持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长速度为14.5%。2019年我国信用卡发卡量为7.46亿张同比增长8.75%而银行向消费者推广信用卡的力度也有增无减。

这一切都让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尽管在2017~2019年间出现了下滑但在2019年依然有15.92%的增速高于个人贷款等其他类型贷款的平均增速。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26家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到4988.07亿元贷款余额4722.93亿元。

借贷消费这门生意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首先从获取贷款来看无疑是相当便捷的。“手机上点几下就能到账还能分期付款日息只要零点几以前不知找谁借现在是一机在手应有尽有我来挑选向谁借。”家住长沙、刚工作的小伙李光(化名)这样形容他所看到的消费贷广告。

其次从借贷成本来看记者调查发现各家消费金融平台展示的借贷利率都不一样。记者登录多个消费贷平台发现近八成平台未标注年化利率仅以“最低日利率”、“日均还款”等语言宣传贷款利息而这些宣传与实际执行利率并非完全一致。这是因为除了贷款利率之外还有服务费。

据记者粗略统计仅有花呗、捷信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在页面显示了年化利率。如果直接用年化利率加上服务费可能高达30%以上会吓跑一部分客户。这也是为何有些消费贷平台在营销时选择展示日利率的原因。

如此高的借贷成本之下不良率又如何?根据银行业协会数据2019年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3%略高于信用卡的平均不良水平较2018年下降0.11个百分点;从不良率的中位数来看2019年为2.03%较2018年上升0.1个百分点。对比来看今年上半年工行、农行、建行、交行、邮储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65%、1.81%、1.17%、2.9%、1.99%。

不难看出高借贷利率、低坏账率除去资金成本消费金融平台目前仍有相当不错的盈利状况。以蚂蚁集团为例今年上半年蚂蚁725.28亿元的营收中微贷科技业务(含消费信贷及小微经营者信贷)对集团的收入贡献达到近四成。

拿捏尺度与边界

消费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刺激和推动了超前消费从而使得部分个人负债高速增长这个结论看似非常正确。但是作为消费金融独立的商业主体通过合法经营实现商业价值和获取利润在其经营过程中向目标客户传播消费信贷的理念这和任何一场产品发布会宣传产品理念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宣传的是“消费需求可以通过金融的手段来实现通过金融的手段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很正常的消费行为”。

不可否认消费贷的低门槛和便捷性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消费的欲望。“因为不需要支付现金所以对花了多少钱没有感觉。”刘光表示。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用户都与刘光有着相似的感受在消费贷面前消费多少只是账户上数字的变化用户对钱并不敏感花起来也不心痛。不可忽视的还有如果消费贷到期可以一次性还款倒不产生任何费用但如果进行分期付款费用就很高了。这也使得刘光会更加审慎地选择分期消费。

而社会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消费贷面向的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人群是一个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存在错配的人群这群人普遍缺乏独立判断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消费贷的宣传引导下很容易出现盲目、非理性的消费。因此消费金融常被认为没有尽到其作为一个社会构成的应尽义务和责任有违商业伦理。

对此消费者和消费金融平台是否掌握了“借贷”的尺度和边界?大学生小李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今年初他在借呗借了一笔钱没有及时还上。过了几个月他想把借呗用起来于是还了借款但当他再向借呗提出申请的时候就被拒了。他的同学小张在花呗还款逾期花呗额度马上就被调降了。

但是仍有小部分尝到了满足消费物欲甜头的年轻人继续举债胃口越来越大。按照规则只要你按时还款系统就会鼓励你借更多的钱。如果一次性还不上系统还会贴心地为你提供分期还款服务看起来一个月只需要还一点点钱。这种分期还款会进一步麻痹借款者的判断误以为还款很轻松。手续费、分期服务费以及变相利滚利的层层加码最终会将人拖向深渊。

在业内人士看来平台的尺度则在于风控。深圳某支付公司员工向记者表示“其实像蚂蚁、京东这些电商平台风控是非常好的基于大数据给用户的额度基本是合理的只要不向多个平台借贷、以贷养贷合理使用并不存在还不起的风险。”

正视价值拥抱监管

借贷消费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已经非常普遍但也受到了社会文化的挑战直到1927年美国社会对负债消费才普遍认可。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金融学讲座教授陈志武在他的著作《金融的逻辑》里阐述分期消费的安排理顺了个人消费流程和收入流程的关系。金融市场发展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等来缓解人们因为不同年龄时收入不均匀而导致消费力不平衡的问题。

但有观点认为借钱用于创办事业、投入生产性活动中的是“生产性借贷”而用于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则是“消费性借贷”对此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曾在他的著作《分期付款销售的经济学》里提到这两者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差别因为“消费也是生产”没有什么只进不出的消费。在他看来表面上一个人把钱用掉了没有产出什么但实际上人的消费开支也是一种生产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如果个人住房舒适、开的车好、穿的正装潇洒那么他工作会更卖力、更勤奋能做成的生意和创造的价值就会更多。此外根据对美国大量个人借贷消费数据的研究分析负债消费会让消费者变得更加有财务纪律、自律能力更强。

正视消费借贷自身价值的同时还应该正视消费金融的生态建设。“互联网平台作为支撑借贷消费的工具需要更加规范、强化风控。”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互联网平台应更加精准地建立授信模型比如授信的门槛、额度、期限、还款周期、风险预案等从而加强整个市场的自律。

而近期发布的两份文件也可窥见监管层对于消费金融的态度。一方面11月上旬发布了网络小贷新规对网络小贷提出了一系列约束措施;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发文降低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被认为是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重磅信号。

实际上今年消费金融公司的获批筹建的确进入了快车道已新增批筹5家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预见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大背景下在不发生大量坏账和投诉的前提下消费金融未来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资讯

毫秒级对焦!P50大曝光:华为重磅技术将改变行业

2020-11-27 20:52:46

资讯

华为应用市场:如何打通开发者通往用户的“最后一公里”?

2020-11-30 11:48:1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